多名消費者網購黃金后不發貨不退款 “麥多多”平臺已被警方立案
來源:封面新聞 2024-11-19
封面新聞記者 熊英英
近日,有網友在名為“麥多多”的電商平臺搶黃金,付款后平臺不發貨不退款直接“跑路”一事引發廣泛關注。
11月18日,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多位受害者已經向公安機關報警,上海警方已經立案。
而從受害者向記者講述的被騙經歷來看,他們大多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過投資黃金的信息,或是加入了黃金投資交流群。騙子精心設局,偽裝成普通投資者,主動加好友,從一開始分享優惠信息拉近關系,再到推薦麥多多平臺,曬出自己的投資收益博取信任,一步步誘導消費者“入套”。
警惕騙子新套路
主動添加好友、分享搶黃金秘訣
來自廣東的林雨(化名)向記者介紹,自己平時喜歡購買金銀飾品,此前也在個人社交賬號上分享過回收黃金的相關信息。之后,有網友私信并主動加她微信,向她推薦在麥多多購買黃金。“大概是從今年8月開始買的,前后大概賺了1萬元。”嘗到甜頭之后,林雨決定加大投資,甚至不惜刷信用卡購買。目前,她在麥多多購買的140克黃金未發貨,損失金額約8.4萬元。

另一位廣西南寧的消費者也分享了類似遭遇。起因是她在小紅書發了一條搶購淘寶黃金購物券的帖子,隨后就有網友主動來加微信。一開始,只是分享電商平臺各種黃金優惠券信息,不久后對方告訴她,麥多多上可以搶到低于大盤價的特價金條。
“最開始我很警惕不敢搶,她會發自己搶了并成功收回的信息博取我的信任。”該消費者表示,網友不僅會提醒她定時搶購,還會分享搶金條的技巧。在對方的熱心推薦下,她在平臺搶購了10克黃金,也收到了真的黃金。之后,她被網友拉入一個微信群,群里每天都有人曬出自己搶到的金條,吸引大家去搶購,其間她也在麥多多搶購了上百克黃金。直到11月7日微信群突然被解散,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
“我已經在當地派出所報案,目前是公司法人被抓,案件還在偵查中。”該消費者告訴記者。
同樣的套路,幸運的是有人發現得及時,快速止損。一位河南網友發帖表示,自己也是在今年6月加入了某黃金聊天群,隨后有群友主動加她微信,從一開始分享優惠信息,到后期開始推薦麥多多平臺,每天提醒她搶金條。不久后,她在網上發現竟然有網友經歷相似,意識到這可能是騙子的套路,于是連夜退掉訂單,避免了10萬元損失。
麥多多已被警方立案
律師:租借微信號用于違法行為也需擔責
公開信息顯示,麥多多隸屬于上海麥個購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據天眼查信息,公司成立于2024年4月23日,經營范圍包括互聯網銷售;服裝服飾批發;鞋帽批發與零售;珠寶首飾批發;個人互聯網直播服務等。公司旗下擁有上海麥優匯網絡有限公司、上海滬騰金珠寶有限公司這兩家全資子公司,目前這3家公司均處于存續狀態,法定代表人均為陳凱文。
據了解,目前眾多在麥多多搶購黃金的消費者已組建維權群,不少受害者表示已向公安機關報警,上海警方已經立案。
四川英濟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執行主任陳逢逢律師指出,本案中,涉事平臺(銷售者)的行為使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損害,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可以向平臺要求賠償。消費者應保留與案件相關的證據材料,以便后續維權使用。至于損失款項是否有可能追回,則是要根據平臺(銷售者)的資信情況進行判斷和確定。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受害者林雨表示,在發現麥多多無法發貨之后,她也聯系了當初拉她入群的網友,發現是個賣號的。對方表示只是把微信賬號租借給了別人,一直租到10月底,但租號的人具體是作為什么用途自己并不清楚。

對此,陳逢逢表示,實名認證的微信賬號包含公民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信息。出租、出售實名認證微信賬號,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買賣微信賬號極有可能侵犯公民個人信息。
合法途徑購買和出售微信號均為合法行為,但是行為人若對微信號實施非法轉售,即構成違法。本案中,微信號主人將所屬的微信號轉售他人,他人利用該微信號進行違法行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微信號主人應承擔賠償責任。
同時,近年來類似這樣的案件層出不窮。對此有律師提醒,消費者在網上購買黃金或進行消費購物時,對于價格遠遠低于市場價格的商品要小心,切忌貪圖便宜;在付款前應審慎核實交易對象背后的實質主體情況;同時,由于電子證據具有“易修改性”,消費者應及時將這些憑證打印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