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監管政策年底將出臺,北京或將先行
? 2017-08-31 ?來源:經濟觀察網
凡是“管別人錢的活動”都要納入監管。
編者按:本文來自經濟觀察網,作者宋笛,36氪經授權發布。
8月30日,經濟觀察網從多方獲悉,近日受到市場廣泛關注的ICO監管政策可能將會在年底出臺,其中北京市可能將會提前進行監管。
ICO即Initial Coin Offering, 它與股票市場的IPO有著高度的類似:一個項目方通過互聯網發行一種獨有的代幣,并通過這種代幣籌集用戶手中諸如比特幣等流動性較好數字虛擬貨幣,此后可以通過出售這些虛擬貨幣完成資金的募集。
按照經濟觀察網此前獲取的信息,目前央行、證監會甚至網信辦均在調研ICO的相關事宜,其中證監會正在要求相關智庫提交有關ICO的調研報告。
監管層的態度尚不清晰,但此前北京市的相關表態可以作為參考。 8月16日,北京市金融局局長霍學文在一次內部閉門懇談會中曾經表示,互聯網金融、區塊鏈和ICO,只有依法合規規范發展才有生命力,任何違規和濫用都將獲得懲治。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所有金融活動都要納入監管。凡是“管別人錢的活動”都要納入監管。區塊鏈創新,互聯網金融的創新,ICO的創新,但是如果不控制好風險,那么所有的創新一定會走向它的反面。如果說傳統金融風險是1.0,互聯網金融風險是2.0 那么現在的區塊鏈和ICO風險就是3.0。”霍學文在此次會議中表示。
在監管層密切關注背后的是ICO市場的火熱以及虛擬貨幣資產價格的一路上揚。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發布的《2017上半年國內ICO發展情況報告》顯示,以7月19日數字加密貨幣的價格計算,從年初至7月,國內ICO共募集了超過26億元人民幣的等值數字加密貨幣。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對經濟觀察網表示,ICO以及虛擬貨幣所依賴的底層技術決定了它不同于傳統的金融產品,具有天然的跨國屬性,因此要完全取締從,從技術角度講難度比較高。與出臺周期較長的政策相比,一些“短平快”的報告、風險提示、監測可能更適合新技術領域的風險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