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專家:既然短信收費 微信就應該收費
http://www.c114.net ( 2013/3/27 10:11 )
史煒:沒有收費模式,中國的互聯網就不可能健康發展;沒有收費模式,中國的增值業務將會變得一塌糊涂。
曾劍秋:對微信等OTT業務收不收費的問題是個偽命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存在永遠的免費午餐嗎?
陳金橋:企業恐懼收費思維定勢欠科學,在充分考慮用戶的接受程度后,如果收費能帶來產品改善,產品質量得到持續提高,用戶還一如繼往地再用該項服務,收費有何不可以?
史煒:騰訊有4億用戶及其衍生出來的高盈利模式,說不敢收費,這不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如果微信不該收費,那短信為什么要收費呢?
史煒:若顛覆性技術和應用被大眾接受后,不能得到高利潤回報,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科技進步和顛覆性技術。
近日有關微信等OTT業務收費與否討論在業界內外掀起了軒然大波。移動互聯網對于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可與工業革命媲美,當前正處于含苞待放的初春階段,人們對之寄托著無限夢想。本場爭論凸現的根本問題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對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的集體焦慮。為了避免重蹈歷史覆轍,在產業崛起初始期,就如何發揮后發優勢,找尋到科學合理的商業模式,逐漸建構起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等議題作深入探討,無疑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在3月25日晚舉行的趨勢對話主題沙龍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產業研究室主任史煒、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劍秋、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金橋等專家一致認為,對OTT業務及其提供商收費是產業發展必然趨勢,但如何收費應由市場自身解決。
從OTT與運營商之爭談起:OTT企業該不該向運營商交費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移動與騰訊之間的持續交鋒引起了全社會的強烈關注。交鋒焦點之一在于,以中國移動為代表的電信運營商陣營應不應該向以騰訊為代表的OTT業務提供商陣營收費。從市場經濟法則、電信運營商日益不堪重負現狀、OTT企業壯大程度、海外同行先行實踐等多個方面來看,OTT企業向電信運營商交費是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我們知道,基礎電信網絡建設需要規模巨大資金投入,投資回收周期漫長、運營和維護成本龐大。三家電信運營商每年要為此花費上千億元。但是QQ、微信、米聊業務運營企業無需自己建網,采用小流量長在線等策略,大量占用寶貴的無線網絡信令資源,造成國內運營商網絡的擁塞甚至阻斷。很多熱點地區的用戶,無法正常撥打電話、收發短信,也無法上網使用其他第三方互聯網應用,嚴重侵犯了消費者依法享有的通信權益,導致大量用戶投訴。如果長期免費占用大量的基礎電信服務,試必會嚴重影響我國基礎電信網絡的有效投資成本回收,并危害到電信普遍服務能力的提供,影響電信行業的經濟安全,嚴重損害市場公平競爭原則。
再者,4億微信用戶讓電信運營商不堪重負。通信界一位知名專家曾這樣形容:“微信有如在高速公路上免費行駛的超載大卡車。”一位運營商內部人士透露,目前移動即時通信產品只使用了移動通信網絡的10%流量,卻擠占多達60%的信令,而所有政府、銀行獲得的專線帶寬才僅占據所有網絡資源的15%。微信免費占用大量無線信道資源,隨著用戶頻繁、大規模移動,其頻繁的信令交互會造成網絡擁塞,影響基礎通信網絡安全運營。如,日本NTT DOCOMO、英國O2、美國AT&T的網絡都曾因蜂擁而至的數據流量而癱瘓。國內雖然尚未出現類似現象,但隨著微信用戶不斷上量級,若還按目前模式運行,事故的發生只不過是或早或晚的事。確實,面對上幾億的這么大規模的客戶群體, “誰學雷鋒誰就會等著餓死”真的不是危人聳聽。
第三,OTT企業已經逐漸壯大起來,付一點點網絡使用費不會成為其負擔。據騰訊3月20日發布的2012年全年財報顯示,凈利潤達123.32億元,日賺超過3000萬元。而2012年中國聯通的凈利潤不到80億元。史煒替騰訊做了一道簡單算術題:微信注冊用戶已經突破4億,若向一個用戶一個月收1元,一年總收入可達48億;若按263郵箱收費模式,一個月向一個用戶收5元,一年總收入可達240億。這比中國聯通一年的利潤還高幾倍。他特別強調,這恰恰是顛覆性技術驅動的產業在這個階段的高利潤回報,若顛覆性技術和應用被大眾接受后,不能得到高利潤回報,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科技進步和顛覆性技術。
第四,海外同行先行實踐也證明,對OTT業務提供商收費是可行的。如,歐洲運營商向Skype這樣的VoIP業務收取額外費用,一般為每月10歐元至15歐元。今年2月,谷歌公司與法國電信達成協議將補償法國電信的網絡建設費用。韓國通信委員會根據該國電信運營商的提議,正在組織針對Kakacall業務(類似微信)運營企業收取額外費用。俄羅斯運營商M 對Skype收取額外費用……
談到電信運營商應如何向OTT企業收費時,史煒解釋,微信是騰訊提供的一項嫁接在電信運營商網絡上的增值服務。隨著技術革命性演進,騰訊原先與電信運營商簽定的租用光纖的內涵發生了變化:一方面,現在在一根有限的光纖內可以傳輸海量數據,從而拓展了業務增值空間,這個貢獻是電信運營商創造的新技術作出的;另一方面,增值服務提供商創造的應用與技術也給電信運營商帶來了數據流量的充分使用。在這個時候會形成新的契約價格,OTT業務提供商與電信運營商通過公開的市場談判可以去促成。沒有收費模式,中國的互聯網就不可能健康發展;沒有收費模式,中國的增值業務將會變得一塌糊涂。
騰訊能不能向微信用戶收費
電信運營商向OTT企業收費是合情合理的,那么OTT企業又能不能向自己提供的應用收費呢?這是本次交鋒中的另一個焦點,專家們對分別作了回答并提出了實施策略。
曾劍秋表示,對微信等OTT業務收不收費的問題是個偽命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存在永遠的免費午餐嗎?不收費依據不足,但怎么收費需要討論。他提出,可以學習QQ生存之道——對普通用戶不收費,基礎服務不收費,增值業務收費。
陳金橋認為,企業恐懼收費思維定勢欠科學,在充分考慮用戶的接受程度后,如果收費能帶來產品改善,產品質量得到持續提高,用戶還一如繼往地再用該項服務,收費有何不可以?三大基礎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應保持密切接觸,共同探討科學且有效的商業模式,如可以是基礎流量包加功能包的形式;也可以是基礎服務不收費,視頻通話、不設限建組群等高級服務收費等方式……
史煒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分析提出,騰訊有4億用戶及其衍生出來的高盈利模式,說不敢收費,這不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如果微信不該收費,那短信為什么要收費呢?這是個簡單的經濟學常識。既然短信收費,微信就應該收費,只不過用什么樣的方式收費,如計費和資費標準的確定,OTT業務提供商與電信運營商之間如何合理分成。今年2月1日起香港運營商開始向微信用戶收費。騰訊為什么不可以呢?
別讓免費之殤再毀移動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是步傳統互聯網后塵而生的,在發展思路上受后者的影響頗深。傳統互聯網在誕生初期有過波折,深層次原因有多種,但免費模式可能是最主要原因之一。免費是傳統互聯網發展初期所普遍采用的策略。免費雖然為各家網站帶來了流量、人氣、眼球,但等產業步入到一定階段后,卻又差點害死了互聯網產業。世紀之交,全球“新經濟”經歷的大喜大悲的慘重教訓,我們至今應該還記憶猶新吧。由于免費商業模式泛濫,網絡經濟危機全面爆發。納股“高臺跳水”一落千丈。在這場股市的震蕩中,500多家帶有高科技印記的企業共憑空損失2.1萬億美元,其中原來最受歡迎的20支熱門股票跌得最慘,跌幅達到50%。納斯達克市場的震蕩迅速波及了歐洲、亞洲、澳洲等地的金融市場,各地股票指數也同步起伏。大批企業摧枯拉朽般破產倒下。當時,在國內,若不是橫空出世的移動夢網這個救星及時出現,今天的門戶大佬也許現在還不知道在哪里。而移動夢網最成功之處則是收費商業模式,即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間按貢獻分成。
中國博客網的最新動態也生動地說明了無限制的免費是有欠缺的。該網站自2002年11月18日開通,成立十年來,一直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功能強大、不斷趨于完美的多元化博客平臺。2005年有媒體曾報道其商業模式匱乏。3月24日,中國博客網宣布,從2013年3月31日起將清除所有免費用戶全部數據。在發給客服的郵件中,這家公司表示,在投入了1500萬美金之后,我們發現無法再為海量用戶提供穩定的博客服務,無奈之下只能優先保證付費用戶權益。
不難看出,免費策略在產業發展的某個階段某個范圍內,可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長期普遍使用會嚴重損害產業健康,最終任何一方都得不到好處,即使是作為信息消費者的用戶也概莫能外。
遺憾的是,當前的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模式與傳統互聯網最初階段有著相似的傾向。歷史似乎在重復。
我們再次看到,有如互聯網時代,迷信眼球經濟的仍大有人在:只要把用戶做大,占住上網入口,不愁賺不到錢。
由于步入眼球經濟誤區,盡管微利甚至無利可圖,盡管自身在某個領域并不擅長,一些企業還是爭相大把大把地砸錢,用來開發瀏覽器,用來生產互聯網手機,用來開發應用。
這樣就導致種種問題涌現——進入行業門檻變高,中小企業玩不起也輸不起,大多數創業者幾年下來碰得頭破血流;企業投入大,上億的資金投進去了,也不見有成效,有的竟變成了水漂;即使用戶規模上去了,也沒有收獲……
如某家注冊用戶超過1000萬,日活躍用戶200萬,已獲4000萬美元B輪融資,估值上億美元的企業,從去年以來,它如何盈利的問題一直牽動著業界的神經。其創始人曾很自信地對媒體表示:自己還沒想清楚將來怎么去盈利,甚至未來兩三年都不考慮。互聯網行業用戶是最重要的,我還沒有碰到哪個公司用戶在手,完成競爭之后賺不到錢。
試問,有眼球無商業模式的移動互聯網能走多遠?
當前我國移動互聯網產業正處在發展關鍵時期,迫切需要一個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雖然電信運營商與OTT業務提供商在基因在商業模式上都不同,但亞當 斯密的分工合作理論在今天仍然有效。水平融合與垂直整合,大而全與小而新各有優劣。當兩者同處在一個產業鏈條上時,引導移動互聯網持續健康長久發展應是各方共同心愿。唯有面向未來,取其之長,補其之短,攜手同行。合作才能共贏,互利才能互惠。只要上下游各方拿出誠意,理性地坐下來好好談談,不怕中國特色的合作機制找不到,也不懼孕育不出健康的商業模式。重構信息社會的商業邏輯,這也正是當今業界第一要務。
作者:廖國紅 黃瑩 來源:新華網